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同期牙体种植体移植修复骨量不足区牙缺失的动物实验研究邹志英牙体种植体移植是否会影响怀孕?
当前应该通过充分的基础研究和严格的临床观察,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挥种植体支抗的优势,促进临床牙体种植体移植的发展,同时也应防止滥用,植入种植体支抗属于小型手术,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更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绝不能盲目采用,此外,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决不能在临床治疗中/追求时尚0,凡是可以用常规支抗完成矫正的病例,就不应该采用种植体支抗。
关于牙体种植体移植骨内后的种植体—骨界面愈合机制,人们普遍认为是通过种植体表面与周围组织在分子及细胞水平上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牙体种植体移植骨内后,很快的吸附周围血液、组织液中的生物大分子,如:光纤粘连蛋白,骨粘连蛋白,光纤蛋白原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如骨形成蛋白,β-转化生长因子等),形成生物大分子层,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学变化:细胞转化因子引导未分化间充质细胞、骨母细胞、成骨细胞向种植体表面移行,通过细胞粘连因子而发生贴壁,在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出现增生或分化等不同的反应。
种植体表面的细胞层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细胞外基质,矿化成骨。种植材料表面的理化性质能影响生物大分子层的结构、组成和空间构象,进而导致不同的细胞学表现。因此,骨内种植材料表面选择性吸附生物大分子是它影响整个界面骨愈合过程的中间环节。这一影响可通过细胞学的反应表现出来。成骨细胞在生物材料表面的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层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可反应细胞的生长与功能分化两方面的特性,从组织愈合的一般特性到骨愈合的特殊性两方面较全面的反应骨内种植材料促进界面骨性愈合的能力,从而可作为体外评价骨内种植材料骨性生物相容性的有效指标。
骨内种植体
骨内种植体(endostealimplant)是将牙体种植体移植颌骨以支持牙齿,是目前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类种植体。该种植体根据外形和类型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植入。骨内种植体常见有:叶状种植体、圆柱形种植体、螺旋种植体、锚状种植体、穿下颌骨种植体及升枝支架种植体等。
1970年Linkow指出在牙体种植体移植治疗过程中种植体支抗具有应用潜力。在此之前Gainsforth等也曾指出可以利用基骨作为牙体种植体移植支抗。在八九十年代,各国牙体种植体移植医生为了论证种植体支抗在牙体种植体移植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报告,用作支抗单位的种植体在材料,外型,植入位置,手术时机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种植体支抗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阔。至今曾在临床上应用过的支抗种植体包括以下几种:牙种植体(prostheticimplant),磨牙后区种植体(retromolarimplant),骨内种植体(orthoimplant),骨膜下种植体(onplant),钛板种植体(miniplate),微螺钉种植体(microscrew,miniscrew)及可吸收种植体(Biodegradab,e—implants)等等。其中,微螺钉型种植体因为体积小巧,植入及去除手术简单,疗效可靠但成本低廉而大受牙体种植体移植医生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适应症的选择及治疗计划的确定
微螺钉型牙体种植体移植手术简单,创伤较小,易于被患者接受。理论上适用于所有需要支抗控制的情况。尤其适用于那些应用传统手段难以达到支抗控制效果的病例,以及那些不愿戴用口外弓、横额杆等附耳的患者。临床上常见的适应症有以下几种:
1、为改善面型,要求最大限度回收前牙的患者
应用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治疗过程中后牙矢状位置的不动,使拔牙间隙全部为前牙内收所占据,从而最大限度的改善凸度。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将牙体种植体移植于每侧的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因为此类患者治疗计划常常是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选择第二双尖牙的远中植入,即有利于控制施力的方向,又有利于术者的操作。在特殊的病例比如第二双尖牙或磨牙状况欠佳而第一双尖牙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应用种植体支抗可以拔除病损牙保留健康牙,而不必担心支抗控制问题。
2、需要压低牙齿的情况
由于对颌牙的缺失,导致末端磨牙的伸长,影响了正常的功能运动,并给修复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应用传统的手段在弓丝末端弯制水平曲压低牙齿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复杂的弓丝弯制也不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持。在需要压低的牙齿的颊侧及舌侧植入种植体,应用链状圈直接施加压入力,可以有效压低磨牙,同时避免了伸长近中邻牙的副作用。(编辑3002)